腐败发生在日本防卫厅
本报驻东京记者 蒋道鼎
日本为培育和发展军工产业,防卫厅所需的军需品原则上在国内采购。由于军需品的特殊性,只能由特定的厂家生产,而大部分军需品又不能上市销售,无法形成市场,因此,军用品的采购不仅不能实行投标竞争,也无市场价格。在此情况下,日本防卫厅每年高达13000多亿的军需采购预算额中,有86%实行“随意合同”制,对多数军需品定价采取“成本计算方式”。所谓“成本计算方式”,就是在材料、运输、劳务等费用的基础上,再乘以一定的“经费率”计算出厂家应得的利润。
军需品成本的计算看似简单,实际非常复杂,不仅需要丰富的实际经验,更需高度的专业知识,但拥有25万多人的日本防卫厅恰恰缺乏这方面的专门人才。所以,军用品的采购实际上是防卫厅采购总部少数人的特权。“经费率”不仅是防卫厅对军工企业控制的主要手段,也是左右企业收益的关键。“经费率”没有固定的标准,防卫厅负责官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向任意操作,这就是所谓“裁量权。“经费率”若增加一个百分点,企业的收益就会成亿地增加。正因为如此,企业的营销人员都把与采购实施总部官员的交往看作是向公司请功的资本。采购实施总部虽也常派人到合同企业“驻厂”监督,但他们往往一到工厂就被作为“贵宾”供奉起来,很难掌握工厂生产的真实情况。日本防卫部门在军需品采购上存在的这种体制上的缺陷,正是导致防卫厅滋生腐败的温床。
日本的生活用品之贵早已闻名世界,而军用品价格之高,更是令人惊奇。对此,日本舆论虽有诸多议论,但面对“军事机密”也无能为力。然而,作为防卫部门虽然明知其中有“鬼”,但一向听之任之,这里确实另有蹊跷。
同世界上多数国家一样,日本有关军事人员不仅有严格的退职年限,而且要比其他人员退职早。如何安排他们“下凡”民间企业再就业,确保他们退职后的生活,是日本防卫厅面临的最大难题。防卫厅与企业接触的渠道不多,而拥有军需品采购权能与企业打交道的采购实施总部也就成了防卫厅对外联络的主要窗口,负责开拓“下凡”岗位的“特殊任务”。日本军工产业界早就流行这样一种说法:“每接受1名防卫人员‘下凡’,就能得到11亿日元的订货保证”,而“每售1辆坦克就必须接受1名防卫人员‘下凡’”。尽管防卫厅说,安排防卫人员再就业,是让他们带着在防卫厅时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到企业发挥作用,而以“顾问”、“嘱托”等身份到企业再就业的防卫厅退职人员,往往没有干与所领工资相适应的工作,多数人由企业养了起来。企业的想法也简单:“羊毛出在羊身上”,所需费用都或明或暗地加到产品的价格上了。
正因为采购实施总部在安排防卫厅退职人员“下凡”民间企业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所以,防卫厅对采购实施总部的渎职行为一向采取庇护态度。去年9月,采购实施总部无视法规,以不正当手段对NEC子公司退款大幅度进行减额的渎职行为被报界披露后,当时在任的防卫厅长官不仅不正面回答在野党在国会的质询,防卫厅内甚至还有组织有领导地隐匿和销毁证据。曾在警察厅任过搜查课长的现任采购实施总部副部长明知这样做后果严重,但仍亲自起草上诉书公然反对东京地方检察厅对其前任的渎职行为进行侦察,并三度指挥部下转移、隐藏甚至销毁证据。(中)
插图:赵和平